提起中国的元末农民起义,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。其实,在这场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风暴中,和朱元璋一起反抗元朝统治的,还有刘福通、陈友谅、徐寿辉、明玉珍等人。就在朱元璋率军北进中原,试图一举消灭元王朝时,明玉珍却在巴蜀之地重庆称帝,国号为大夏。 然而,这个在风雨飘摇中仓促建立的大夏国,只存在了9年,便被朱元璋随后建立的大明所灭。 大夏国来去匆匆,就这么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。明玉珍死后,《明史》记载说:“葬玉珍于江水之北”,可具体葬在什么地方,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。对明玉珍墓,考古学家曾多方查找,却一直没有结果。明玉珍到底被葬在了哪里呢? 1982年3月,重庆江北织布厂正在扩建厂房。施工中,工人们挖出了一座古墓,墓中出土了丝织袍服衣裙7件、丝织衣料14段、明器9件,小银锭两枚,小金碗一只。
除了衣袍,墓中还出土了多件明被、明褥,和一件龙袍。明被是收殓死者必备的明器。龙袍,是古代皇帝专用的朝服。这个随葬有龙袍的古墓,难道是一位皇帝的陵墓? 可是,专家清点完古墓中所有的随葬品,也没有发现一件可以证实墓主人身份的物件。然而,接下来的发现,却让所有的人都惊喜不已。 两天后,工人们挖出了一块“玄宫之碑”:碑首呈抹角形,额上刻有篆书“玄宫之碑”4个字,全碑共1004字。正是这块石碑,揭开了古墓的秘密。 根据碑上记述的内容,专家判断出古墓的主人,正是人们找寻了很久的---大夏国皇帝明玉珍的墓葬--睿陵。 可让人奇怪的是,作为大夏国皇帝的睿陵,既没有墓道,墓室又很狭窄;从形制上看,也不具备帝王陵墓的规模特征,而且墓中陪葬品十分简陋,不像一个皇帝的陵墓;还令人疑惑的是,在殉葬品中,只发现了明玉珍的袍服、明被,却没有他的衣冠鞋袜,这又是为什么呢? 经过研究,专家发现,明玉珍是虔诚的明教徒。中国明史专家吴晗认为,明玉珍原本不姓明,因为信奉明教,才改姓明。明教也叫摩尼教,教徒一般为中下层人民,他们崇尚光明,秘密结社,共同反抗封建朝廷的黑暗统治。 据宋代人记载,明教徒崇尚节俭,以“病不服药,死则裸葬”为风俗。明玉珍作为虔诚的明教徒,遵照明教的风俗,去掉冠履来入葬,是完全有可能的。 至于墓室的形制,专家分析,可能是由于明玉珍死于壮年,又逢乱世,偏安一隅的大夏朝廷根本来不及为他准备大的墓室,就匆忙下葬了。 玄宫之碑记载:明玉珍,1329年出生随州随县,他“为人英勇有大志”,且“善骑射”。刘福通、徐寿辉起义后,明玉珍“集乡勇,屯兵青山”,后加入了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,成为一名骁勇干将。 1363年,明玉珍奉命西征,由巫峡入蜀,占领重庆。在统帅徐寿辉被部下杀害后,迫于形势,不得已在重庆称帝,国号大夏。而此时的朱元璋,正挥师北上,为了建立大明朝而浴血奋战。 在中国历史上,曾经出现过四个大夏,第一个是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大禹建立的夏朝,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;第二个是公元407年东晋匈奴族赫连勃勃在陕西建立的大夏国;第三个是西夏,是党项族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“大夏”,因其在西部,史称“西夏”;第四个便是元末时明玉珍在重庆建立的大夏国。 称帝后,明玉珍与朱元璋互派使节通好,约定同心协力对抗元王朝。大夏国的地域,包括今天的重庆市,四川东部和北部、陕西南部,以及湖北西部、贵州北部的大片地区。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,明玉珍废除徭役,恢复生产,实现了社会安定的局面。 可好景不长,巴蜀地区短暂的安定,随着明玉珍的病故,便仓促结束了。1366年,刚刚坐了4年皇位,年仅38岁的明玉珍,病故于重庆。随后,他10岁的儿子明昇继位,大夏政权变得脆弱不堪,岌岌可危。5年后,明朝皇帝朱元璋消灭了大夏国。 大夏国灭亡后,据《明史》记载:“明玉珍后代于洪武五年正月,徙往高丽。”从此,明氏后裔就离开中土,落户高丽,在朝鲜半岛上繁衍生息。今天,明玉珍的后代在韩国建立的“明氏大宗会”,每年都会组团来到重庆睿陵,祭拜先祖明玉珍。 文/陶梦清
|